2024年,世界能源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这一年,世界在地缘政治的波澜起伏中寻找新的平衡点,技术创新的浪潮席卷而来,环境保护的呼声愈加高涨,发展进步的诉求始终迫切。
纷纷扰扰之间,中国以卓越智慧、坚定决心、丰硕成就、勇毅担当,成为引领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凭借在清洁能源技术、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突出成就,中国不仅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向世界展示了绿色发展的美好前景。
中国涌动绿色创新动能 引领全球能源加速转型
2024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中的一抹“亮色”。中国“绿能”持续发力,源源不断,有力支撑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顺利并网,2024年风电光伏的技术新纪录频频落地中国。目前,中国已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高效晶体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
向新而行,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亮眼成绩,在竞争中练就真本事,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全产业链体系,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风电光伏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能源绿色转型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作出突出贡献。沐光而行,驭风而动,过去10年间,中国风光产品更是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务实推进国际能源合作,“大基建”“小而美”能源项目接连落地,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全产业链合作不断加深,中国新能源产业深度参与全球市场,中国“绿色动能”在全球市场发光发亮,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稳定器”“加速器”。
全球气候治理获积极进展 中国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
11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尤其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气候融资安排。
在本届气候大会上,中国继续彰显大国担当,为COP29成果谈判落实发挥了重要引领性作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再进一步!
COP29召开期间,中国代表团全面深入参与各项议题磋商,耐心细致做好各方工作,设立“中国角”,举办50场边会和10场专题展,向国际社会大力宣介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角”使用了可回收瓦楞纸拼装桌椅、垃圾桶,和稻壳制作的水杯,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这些桌椅和水杯甚至成为网红,吸引众多外宾外媒前来“打卡”。
中国一直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全球范围内,中国已经是绿色发展和气候行动的“领头羊”,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绿色技术和环保设备生产领域的专利数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COP29主席国指出,中国是全球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地缘冲突日益复杂 国际油市波动不断
2024年,中东再次成为全球局势“风暴眼”,巴以、黎以、伊以、红海紧张局势轮番升级,叙利亚国内局势突变,苏丹武装冲突持续,叠加从2022年延续至今的俄乌冲突,国际油气市场随之动荡不已。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化以及大国博弈加剧,原油和天然气供应的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主要产油国聚集地中东地区近年来的紧张局势及其对全球油价的冲击,便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国际油价在地缘危机影响下,往往会出现大幅波动。2024年,地缘危机导致油气价格和供应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其中国际油价整体呈现震荡偏弱走势。
年初至年中,油价有所上涨,但随后下跌,年底略有反弹。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布伦特油价上半年一度涨至90美元/桶上方,但此后随着这一影响逐渐减小,加之消费旺季需求不及预期,开始震荡下行。
与此同时,石油需求预期悲观也是油价走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欧佩克自8月以来连续5次下调2024年和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在此背景下,“欧佩克+”一再推迟产能提升计划,目前已决定将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2025年3月底。
在国际关系复杂、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全球油气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一种新常态。
全球核电产业链景气上行 技术创新和多元应用加速
从3月美国核管理委员会收到40多年来首份商业先进反应堆建设申请,到5月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小堆出口合同实现俄小堆出口零的突破,再到6月美国通过法案吹响“核电复兴”号角,以及7月韩国获得近15年来首次海外核电订单,2024年,全球核电技术应用和研发正在提速。
近年来,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核电成熟市场先后通过立法和一系列刺激措施推动本土“三代核电站建设和四代核电技术+模块化小堆”的商业化落地。同时,东南亚、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核电建设同样值得关注,有望推动全球核电产业链景气上行。
TerraPower公司于今年3月向美国核管理委员会提交Natrium核电站建设申请,6月率先启动了非核岛部分建设,设计发电能力345兆瓦,足够约2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预计最早2030年投产运营。
与此同时,韩国核电发展也在提速。2024年上半年,核电在韩国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从此前的26%提升至32%,首次超过煤炭和天然气。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巨头也纷纷投身核能技术。2024年,以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强势押注核能,其中,小堆技术路线SMR因其小巧灵活、用途更广等优势而备受青睐。以SMR为代表的小堆技术,俨然成为科技领域满足其电力需求的首选,已处于技术迅猛发展与初步应用的关键时期。
下游应用加速落地 绿色燃料大放光彩
供热、海运、航空等脱碳“老大难”领域在2024年迎来众多低碳选择。以绿色为基调,以低碳为卖点,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一众可再生可持续燃料登上能源舞台。随着下游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新兴绿色燃料为全球脱碳经济掀起绿色浪潮。
全球海运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近3%。随着海运业脱碳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液化天然气和甲醇是最受欢迎的船用替代燃料,具有零碳特性的氨燃料正在后来者居上。
7月,全球首个绿氨合同拍卖定价落地欧洲,同一时间,美国能源部宣布为绿氨项目提供贷款担保。从全球首个绿氨定价诞生,到多笔低碳氨供应交易达成,2024年,业内对低碳路径下的合成氨趋之若鹜,直接带动相关投资站上风口。
实际上,为更好实现从化石燃料到绿色燃料的过渡,全球海运业已经掀起双燃料船舶浪潮,可使用化石燃料和绿色燃料的新增船舶订单量快速增长,氢燃料、绿色甲醇等新兴燃料都已进入海运燃料市场。
海运只是可持续燃料应用的经典场景之一,在交通、建筑、航空、工业等脱碳难领域,可再生燃料均可以发挥良好减碳效果,长期来看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在航空领域,以废弃的动植物油脂、油料、厨余油、城市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过技术加工后生产的可持续航空燃料获得广泛关注,相比传统航空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减少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燃料需求将增长6%左右,建筑和交通领域消费将是主要推动力。
美国大选尘埃落定 能源政策牵动世人
随着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即将重返白宫,美国将在2025至2029年进入新的政治周期。从他此前的执政生涯不难看出,未来几年美国经济、外交、能源、气候等核心政策路线将变得不可预测。
一方面,作为化石燃料的“铁杆粉丝”,特朗普呼吁“加足马力拧开钻井阀门”,美国本土油气产业将再迎春天。另一方面,作为气候变化论反对者,特朗普誓言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这不仅将给清洁能源产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打压,美国气候行动“开倒车”几乎无法避免。
同时,特朗普将“美国优先”奉为圭臬,这势必给美国外交政策、双边和多边关系带来影响和冲击。11月大选胜出没多久,特朗普就公开提出对进口商品征收新关税的计划,全球贸易或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美党派政治角力复杂性升级、能源气候核心政策“失能”等多方面挑战,各国或不得不重新评估和调整自身外交与能源政策。